松江蜗牛文化节如期而至 家门口的大舞台让村民一起登台“献演”
作为上海首家民非组织打造的农村专业养老服务机构,近年来,幸福老人村一直在探索“家门口”的养老新模式,让农村老年人实现“原居养老”,通过“互助式”“嵌入式”模式让“养老”变“享老”,举办至今的蜗牛文化节正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享老”活动。
10月29日,以“我为乡村振兴出点力”为主题的第四届蜗牛文化节暨第九届公益伙伴日活动在松江区叶榭镇堰泾村举行。蜗牛文化节上,一场由《红色堰泾 为你而来》开场的“大戏”让观众看罢颇感“热血沸腾”,“大戏”由幸福老人村“主创”团队携50余位中青老年村民共同参与。
让堰泾村村民感到兴奋的是,这天,不仅村里又热闹了,许多人还第一次做起“演员”,他们中,有七八十岁老人,也有“70”“80”后,有些参演者不常回村,但为了共同排好一出“大戏”,他们认真准备了月余,只为当天能够表演成功。
蜗牛文化节举办至今,以老人为主的村民有着自己的庆祝方式。表演结束后,隆重登场的“剥毛豆大赛”就是一年一度的保留节目,只有65岁以上村民才能拿到“比赛入场券”,70岁以上村民才有赢得“大奖”的机会。当天,共有近40名选手参与。他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比赛分4组,每组计时10分钟,最后以剥出的毛豆称重定输赢。青年志愿者以裁判员、记分员的身份参与其中。在赛场一旁的通道上,还有“微孝”集市等服务摊位,同样吸引着周边民众和老人村“村民”参与。
垂暮不离亲,养老不离家。作为上海首家民非组织打造的农村专业养老服务机构,近年来,幸福老人村一直在探索“家门口”的养老新模式,通过集约利用闲置资源、广泛吸纳多方力量,大力推进多样化、普惠型的养老服务,让农村老年人实现“原居养老”,通过“互助式”“嵌入式”模式让“养老”变“享老”。
今年,幸福老人村积极探索“幸福田园养老”综合体发展思路,增加了名为“四房十八间”的农村版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而此前,幸福老人村通过引入各类公益资源,形成的以“孝”为主题的“爷爷奶奶一堂课”“微孝课程”等农村公益养老项目,吸引了越来越多城市和周边地区家庭到“幸福老人村”开展活动。先期创办经验为今后的创意创新做出了铺垫,田间学校、田间茶坊、乡村咖啡屋、微型采摘园、“榭”逅小院等乡村空间陆续增设,为进一步带活乡村资源,传承乡村文化提供了新的平台。
此外,本报“青年实践基地”还于活动当天揭牌。本届蜗牛文化节由松江区文明办主办,叶榭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等部门协办,旨在进一步营造关爱老年群体的浓厚氛围,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尊老、助老、爱老的传统美德。